正月十五鬧元宵的原因
1、懸掛燈籠迷惑玉帝
相傳很久以前,獵人誤射殺了一只神鳥。天帝十分震怒,傳旨天兵天將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燒死眾生。天帝的女兒不忍無辜百姓受難,偷偷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人間。人們不知如何應對,幸虧一老人想出個法子,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煙火以迷惑天帝。眾人以計而行,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看到人間紅光一片,響聲震天,以為是燃燒的火焰,不再追究。正月十五,懸掛燈籠,放煙火的習俗由此而來。
2、漢明帝燃燈表佛
漢明帝提倡佛法。聽聞印度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以弘揚佛法,后來,元宵放燈的習俗由宮廷流傳到民間。
3、張燈結彩,普天同慶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扶植呂氏一族,迫害忠良,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敢怒不敢言。呂后死后,呂氏一族恐怕被排擠報復,密謀作亂,奪取漢室江山。劉氏宗室與忠于漢室的大臣聯合,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后,眾臣擁立漢文帝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日子---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4、東方朔獻計救人
相傳,東方朔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善良機智,幽默風趣。一次,東方朔無意中救下了一名因為思念父母卻無法相見,而絕望自殺的宮女。為了幫助這位宮女,東方朔設計讓漢武帝相信,正月十五這天,上天要火燒長安。要想避過這場災難,必須全城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才可以瞞過玉帝。
元宵轉三橋,祈子走百病
倘若說大年初一是春節的開始,那么,正月十五算是春節的結束了。而事實上,伴隨著元宵節的陣陣鞭炮和搖曳閃爍的花燈,人們也用一次盛大的瘋狂聯歡告別春節,從此走出節日的慵懶與閑適,開始新一年的耕種勞作,擁抱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春天。圍繞著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元宵節形成了許多習俗,如轉三橋、賞花燈、猜燈謎、迎紫姑、吃元宵等。人們通過這些風俗和儀式,一來表達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二來也使元宵節更加有趣而富有意義。其中,“轉三橋”曾是漢族地區流行的重要元宵節?八字?弧W??龐殖譜呷?牛?鷦從謁未??矯髑辶匠?廊皇?質⑿小2斡?“轉三橋”活動的對象主要是被常年關在家中的青年婦女,在元宵節晚上被允許上街結游賞燈。何謂“三橋”?據嘉慶時《如皋縣志》記載:“婦女相伴攜游集賢里及泮池,曰‘走三橋’,謂文德、武定、集賢橋也。”由此可以看出,“解放”的婦女們在元宵節夜里所走的橋并非“逢橋即過”,而是對選擇所走的橋十分有講究,一般是尋得具有吉祥意義的橋。“走三橋”的婦女必須在月色中連續跨過三座橋梁,至半夜始歸。清代顧鐵卿《清嘉錄》記載:“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明代陸伸的《走三橋詞》也記載道:“走遍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污春泥”,描述的即是元宵夜婦女結伴而游走三橋只盼盡興不思歸的心情。在《清嘉錄》的記述中,也記載了“走三橋”的原因之一,即是“以卻疾病”。有詩曰:“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三盅水。”傳說元宵節“走三橋”可以在一年內消除百病,因此“走三橋”亦稱“走百病”、“游百病”、“度厄”等。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元夕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由此可知,“走三橋”有著驅病趨吉的美好祝愿。
元宵節的禁忌
1、少去陰氣、晦氣比較重的地方,如上墳、荒涼的地方、醫院等地,此地多為陽氣不旺,尤其是身子不太好的人士、能少沾惹一些晦氣。
2、不能洗頭,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發、會將財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積蓄。
3、少帶金錢在身上,因小年之時若丟失財物、那么則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口袋,一年則抓不住機遇。
4、此日、不要借給別人錢,據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5、米缸也不要見底,因為舊有斷炊堪虞之說。
6、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據說傳言會一年霉運纏身。
7、此日不要殺生,這是一個見血的不詳惡兆,所出現的問題則是破財及病災。
8、盡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這兩種顏色與死亡緊緊聯系,大慶的日子見到這兩種顏色、會讓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9、避免臟話、據說這樣去做,今年會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而帶來大的禍事。
10、孩子的哭哭啼啼會給家庭帶來霉氣,縱使發生什么事情,父母也盡量別讓孩子哭鬧。因傳言是天宮大帝的誕辰祭日、以喜慶為主。
11、工具或者其他設備的破損,則意味著來年財富的消失,因此大多商人都會在此日避免大的機械動工運作、以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