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概況
我們選擇了村子里小溪崖邊一棟被遺棄的老房子和它旁邊的兩個羊圈,將它們改造為一個兩層的主房和一層的客舍,兩棟建筑之間是連廊和園林,建筑面積共計275平方米。改造后的這組房子成為這個村子里的第一個民宿。我們把它命名為“小溪家”,希望它能一直給人“家”的溫情。房屋結構利用回收的老木料和部分新材料,由當地的師傅和村民,結合當地的建造方式建造。室內布局尊重當地以爐灶視為核心的傳統,保留很多當地做法的同時結合智能家居設備。房屋周邊的景觀利用當地植被,保持建筑與已有環境的銜接。改造歷程:5月初選址,5月中方案,6月中開工,7月末完工。施工工期44天,且其中前13天由于暴雨影響了基礎工作。
▼改造后的房子成為村子里的第一間民宿
設計介紹
因為節目錄制的需求,整個項目從設計到施工時間都非常緊張。踏上小溪村土地的那一刻,我就被這個環境感動,這種感動主導了整個項目近乎用直覺的設計過程。我覺得最完美的事情是大自然萬物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生機勃勃的狀態。我們希望我們改造后的“小溪家”是一個有生命的房子,依然可以和諧地融合在這個已有的環境里,并能呼應自然和人的親密關系。它就像一棵樹一樣,植根于這片土地,在生長的每一刻都是屬于這個環境的獨一無二的一部分。——魏娜
▼主房和客舍由連廊相接
▼雙層的主房
景與觀,是我們房子所處的周邊環境的綜合情況,以及環境和我們未來使用者之間通過房子可能產生的各種關系。景觀先行,就是在設計需要從對周邊的環境的理解和感受開始,沿承了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建筑與環境關系的傳統思想。在設計中我們將空間設計轉化為對人的經歷的設計。人的動線、視線和遠山、近景、老房子之間的關系成為每個空間場景設計的線索。
▼屋面的曲檐與遠山呼應
▼庭院視角
二層的房子是按照原來老房子的大小和位置重新搭建的。因為完整的保留了老房子最東側的雙層磚墻,因此整個房子的層高和形狀都和原來的房子完全一致。老房子一層面向溪邊的小庭院的挑檐,原結構是非常有趣的曲線斗拱,因為木結構的柔性特征,時間久了檐口自然成為弧線。新建的時候,我們就將這種弧線延續,并和其他房檐整體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