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府廟
水府廟,建成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位于秭歸縣香溪古鎮香溪與長江交匯處的兵書寶劍峽口。
水府廟又名鎮江王爺廟、紫云宮,整個建筑面積為473平方米。水府廟門正對著奔騰而來的長江,居高臨下,風景獨特。走進水府廟,前殿大門布局為歪門,入口偏東北。廟宇是三殿結構,四合院形制,對稱布局,通面寬12.51米,通進深24.92米。前殿為七架抬梁,中殿為五架抬梁,后殿則為全磚結構。前殿有鎮江王爺塑像,后殿供有觀音像,中殿有普陀山、百子圖,廟北香爐石上有潔白的昭君塑像。殿內神像妝金涂粉,光彩異常。室內雕欄畫柱,壁畫燦爛。屋頂調檐座脊,飛檐翹角,魚尾獸頭,古樸古香。
水府廟的建筑造型很有特點,其建筑環境隨地形的變化而變化,靈活布局,逐層向上,高低錯落,協調優美,民間建筑藝術的風格特點非常明顯。水府廟壁為青磚砌筑,廟墻上有許多精妙絕倫的彩繪圖案。此廟不僅是秭歸歷史上保留下來最完善的一座古廟,其建筑技術在三峽廟宇中也名列前茅。

遠眺水府廟

水府廟
江瀆廟
江瀆廟又名楊泗廟,位于秭歸縣新灘南岸桂林村。江瀆廟始建于宋代,歷史上多次修葺,現存為清代建筑風格。
江瀆廟,坐南向北,背靠懸崖峭壁的大王山,面臨洶湧澎湃的長江。廟依山而建,是一組較大的四合院天井屋,周圍以空斗式磚墻圍合,屬磚木結構。平面布局沿中軸線由北至南展開,最北邊是用圍墻或女兒墻圍合而成的院落,外面是較深的溝澗和陡坎。第一進的建筑是正廳,即鎮江王爺殿,兩側是廂房,中間是一個較大的天井,最后一進是堂屋,即大佛殿。正廳與堂屋均很高大,其大木構架,明間用抬梁式,且做工精致,用料講究。廂房設有樓,與正廳樓室相連接,并置有精美的木雕欄桿,廂房梁架也為穿斗式。江瀆廟通面寬21.9米,通進深39.2米,整個建筑面積為850平方米。
江瀆廟的屋梁造型是月梁形式,梁之間用雕飾有如意云紋的駝峰連接。建筑內裝修精美,雀縮檐、廊軒、卷草吊掛楣子以及格扇門、欄桿雕花等裝飾構件,都非常考究,不拘一格。“暗八仙”“金瓜柱”、喜字圖案、萬字圖案等,充滿了鄉土氣息,形象生動,獨具匠心。江瀆廟所用石料一般是青石與粗砂石,粗砂石僅用于基座擋土墻和臺基砌體,青石則用于柱頂石、階條石、地面石等。僅青石用于柱頂石的種類,大約有七種形式工,且每種形式造型各具特色,使整個建筑古樸蒼勁。
據《秭歸縣志》記載:“此廟至遲建于北宋,陸游入蜀曾往朝拜,有皇佑三年(1051年)進士曾華旦所撰《江瀆南廟碑記》”。江瀆廟最后一次大修是清代,在大廳王爺殿脊檁隨檁枋下有“大清同治四年寅丑秋月重修”的題記。若干年后,江瀆廟雖年久失修,但依然牢固。解放前,每年六月江瀆廟廟會,是峽江船夫們到此集會的時間。解放后,江瀆廟的香火漸漸冷清,后來廟屋改成了小學校舍。
江瀆廟無論是建筑形式,還是建筑風格、室內裝修工藝等方面,在三峽眾多古建筑中都屈指可數。江瀆廟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不可估量,在中國古建筑中,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新灘江瀆廟王爺殿

新灘江瀆廟內部

新灘江瀆廟側面及廊橋
文昌宮
文昌宮,清代建筑,位于秭歸縣茅坪向家壩村學堂坳。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茅坪當地兩個稟生譚輝武、林香泉領頭修建了文昌宮。宮門上懸掛“文昌宮”楷書匾額,左右兩旁門有“松風”、“水月”兩塊小匾。正中上殿是七曲文昌帝君,下殿是天、地、水府三官大帝。左邊是財神、老君、牛五菩薩;右邊是送子、催生、痘母三仙菩薩。左“松風”偏殿供奉東岳大帝,右“水月”偏殿供奉孔子與關圣帝君。此外,宮內還供有彌陀等菩薩。
文昌宮的香火長年旺盛,除向家壩之外,周圍花園、韓家沖、金缸城等方圓十八里鄉民皆來此奉香。文昌宮每年廟會也多,除傳統廟會日,另有金屬匠人來趕5月13日“老君會”,四鄉農民來趕8月15日的“牛王會”為牛王菩薩祝壽,還有“三仙會”……每逢廟會日,文昌宮熙熙攘攘,煙霧繚繞,十分熱鬧。
文昌宮于1954年拆毀,原址改成了水田。
雙龍寺
雙龍寺,清代建筑,位于秭歸縣新灘北岸寺大嶺西。走進雙龍寺,迎面大柱上有“雙龍抱柱”的彩色浮雕。殿堂供奉各種菩薩,泥塑金身,形態各異。寺內臨江處建有戲臺,備作廟會時演出之用。

新灘寺大嶺西,雙龍寺與文昌閣(奎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