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翔鷺紋銅鼓

這是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劃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該墓部分器物帶有明顯的滇文化色彩,同時出土的還有中原漢式器物,如六博棋盤和銅跽坐俑等,既反映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的創造才能,也體現了當時他們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系。
26.海南省博物館: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青白釉花口鳳首壺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白中泛青,看起來很像青白玉。口部為四瓣花圖案,象征鳳冠,徑部被裝飾城鳳首形狀,鳳首后部呈鉤狀,恰似鳳凰的羽毛。此鳳首瓶是中西方文化進行交融的一件產品,將東方的韻味與西方的裝飾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是一件不可多得瓷器珍品。
27.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古蘭經》

手抄描金《古蘭經》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名阿訇捐贈的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是目前國內收藏的最珍貴的《古蘭經》珍善本之一,對于研究回族歷史、宗教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28.寧夏博物館:鎏金銅牛

鎏金銅牛是西夏時期的一件青銅器,它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臥,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婆金。制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姿金等工藝集于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29.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云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不過馬蹄所踩的飛鳥,也有不同的認識,有“飛燕”說、“烏鴉”說、“龍雀”說、“飛隼”說、“飛鷹”說、“鷹鷂”說等等。
30.青海省博物館:銅鎏金觀音造像

銅鎏金觀音造像是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