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桃源:文人傳統與市集
相比大田對農事、鄉土的著重表現,設在一片桃園中的“桃源”,盛開的桃花更多,也更突出“匠人”、“手藝”的一面。


桃源這邊有一個展館,以展板、場景、互動、產品等,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新場的鹽皂、土布、三角粽、鑼鼓書等之外,還有其他地方的拓片、竹刻、剪紙、葫蘆雕刻等。在展館之外,以集裝箱為空間載體,展示新時代的成衣設計、小吃產品等。游客在這里可以同時見到傳統的工匠與現代的手藝,體會其中的某些傳承。

本地村民也在此擺攤,賣農家的各類產品。有桃枝編成的花環、可以食用的桃膠,也有蝌蚪和種子。村民用來稱量售賣的桿秤,如今已不常見。

既有面向游客的產品,也有針對本地人的用品,這并不奇怪。與大田相似,這里也有一個舞臺,正在進行說書表演。
實際上,這里是由表演舞臺而形成的一個小型市集。擺攤者正正圍在這個舞臺周邊最外圈,賣東西不耽誤看戲;而一些騎摩托車的村民站在偏內層觀看;最里面有人坐著,也有人騎著摩托車在邊上——把車當成座位,是名副其實的座駕。

桃源之中,亦有一些機關設置。設計師在桃園之中用反光材料做了一個迷宮,人們進入其中,可以體驗“迷失”感。但這終究不能完全迷失,轉一下就出來了。這片土地同樣不久之后就會回歸農事,設計師或藝術家,也不得不顧及這一需求,不能大興土木。
或許,農事需求無法與游客需求完全契合。但田地需要新的可能性,城里人也需要“回歸”的體驗。彼此之間需要磨合與妥協,而藝術或設計,不過是媒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