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詩文方棒槌瓶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制的一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
清雍正 粉彩人物對弈圖軟棒槌瓶
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清康熙 釉里紅描金異獸圖油錘瓶
清雍正 礬紅彩纏枝蓮紋油錘瓶
柳葉瓶
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是極為珍貴的產品。
清光緒爐鈞釉柳葉瓶
民國 粉彩嬰戲柳葉瓶
藏草瓶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
清乾隆 梵紅彩花卉藏草瓶
雍正時已有燒制,乾隆時期制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
清 黃地粉彩八吉祥紋藏草瓶
轉心瓶
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撥動上瓶瓶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故稱轉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鎮窯創制,多為官窯器。
清 粉彩軋道花卉開光鏤空龍圖轉心瓶
清 粉彩鏤空描金轉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