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扇搖搖,美人裊裊!
團扇,自古就與美人脫不了干系。
西漢才女班婕妤曾作一首團扇歌
《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 班婕妤《怨歌行》
大意是一把以絲織品織就而成的圓形涼扇,正如同一輪皎潔的滿月。中國人向來以圓象征人間團圓,故人們又把此扇稱為 “團扇”。
文人愛扇,佳人亦愛扇。自古以來,才子與佳人便與扇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把團扇,既裝下了男女間的默默情愫,也藏著無處言說的深閨寂寞。如果把折扇比作“君子”,那團扇就是我心中的“美人”。如詩詞中所見,古代時團扇往往被女子遮掩面部,以顯女子的羞澀與莊重。
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這個場面,我們從史籍、古畫上也經常看到。
其實,給帝王遮陽擋風避沙自有“華蓋”甚至“肉盾”等更好的物什,為什么要用到扇子呢?
個人猜想,這里更多的是炫耀和排場的作用,以示帝王的威嚴,跟遮陽避沙沒有多少關系。
再來說說團扇的造型,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但其它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
那么要制一把團扇,往往要用到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這些材料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鉆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制成姿態萬千的精美畫扇,供人們消遣作樂,消暑納涼。
以團扇的手柄為例,多以木、竹、骨等材料精雕細琢制作,用扇墜、流蘇、玉器等做裝飾。
大多人的團扇詩,都與梁武帝相似,描繪出一種脂香粉膩、艷冶嬌媚的女性美。然而我更喜歡蘇軾在《賀新郎》詞中描繪的美人與團扇:“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雖也自是一位柔美的女子形象,卻并無一身脂粉香氣,只有高潔的氣息,讓人心生敬重與愛慕。
一把中國扇就是深厚中國文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