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尚未開園,十公里之外的浦東新場古鎮,在這個春天已經越發喧鬧。
自去年秋天起,隨著地鐵開通和“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等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此前未曾開發的新場古鎮,欣賞這里枕水而建的老房子、居民原生態的生活,以及藝術家結合當地特產的創作。(造鄉|更新中的新場古鎮:藝術與鄉民之間)
正在進行的“新場古鎮文化體驗季”是“上海桃花節”的一部分。當下春光明媚,或因交通便利,即便是工作日,古鎮上人氣仍然不減,來往的游客以中老年人居多。

相比小半年前,新場大街上賣臭豆腐、燒賣、草頭餅等小吃的鋪面明顯增加,賣炸糕者生意嫻熟,說話全無新場本地鄉音。一位賣肉粽的阿姨說:“有人把房子借掉了,我自己是本地的。”看她淳樸的言行舉止,此言應當不虛。

古鎮的另一面是,大街上新出現的青年旅店,把門面修成了米老鼠的形狀。而青旅對面開出的茶室,招牌便是“以夢為馬”。不難推測,這些店家的目標客戶群體是有一定消費能力的青年人。

古鎮邊上的居民區人氣稍遜。但總有些許游客會打這兒經過,居民也因此有了一些商業意識,比如,從自家窗口貼出“自拍神器”的紙條。

新場古鎮游人氣興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變得太快,是否也會使新場與其他古鎮迅速同質化,然后失去吸引力?另外,古鎮的負載能力或不足以應付未來的巨大人流,解決這一問題更是當務之急。

關于江南古鎮,不能總是重復過去的故事。新場鎮政府也希望創造出更多可能性。這次上海桃花節期間,在新場古鎮之外的田野中,展開類似大地藝術的嘗試,結合當地的景觀、作物、文化等,試圖讓本地居民、外來游客獲得些許新鮮感受。另外,不難發現本次活動的志愿者,以當地居民為主,他們身上掛著牌子,皮膚黝黑,不失純樸熱情。這無疑可以促進古鎮與外界的良性互動。